2010年10月1日

三人行

Y.S.您好:

算了一算,距上回口頭允諾您的留言轉眼間一晃眼已好幾個月。前信裡所稱的焦頭爛額已告一段落,近日以來則是眾務纏身,時而,對您的承諾,偶剎於腦海中……

這幾天,腦袋裡同時幾件事情繞著轉,而在今天,衝著一份直覺,我感覺著一個氛圍,很適合在此時此刻,藉著寫給您的留言,也助我清理這些時日以來,心神所堆積的塵埃,我當下恰需要張開一面心中濾網,在整理出給您的評議陳言轉化成文字之時,我享受著為文心趣,順著構築文綱裡的思路條理,往往總能讓自己釋放生命過程當中所沾染的無用執著……

慢慢把意識的焦點調整到當日與您在藝廊裡初識時的對話……

這又該從何談起呢?我打開您寄來的作品,紅潤的一張照片現在電腦螢幕之上。坦白說,我自己對於「攝影」這事,於相關技巧層面亦只是略有所學,論不上資格去評價什麼,反倒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汲取自己對於藝術創作的點滴體會……

於此當下,思緒縝密,且恕在下,之乎者也文言以對,儘管吾記取您之懇託,忘了是要我寫份千字文或萬言文,然在吾人寫作之經驗裡,曾親嘗書寫文言之暢快,此既能精簡內文字數,但就將內心所能感觸之萬事萬物,再將這些情感轉換成文字,並兼顧為文之條理,文者,能達意就好,儘管當代在民初中文白話運動以降,時人書寫漸以白話取代文言,要我手寫我口,然,關於「表達」,在下對於內心意識如何運作,乃至如何將感覺藉由文字又當如何用字遣詞,頗有諸多領會,而其中之領會,亦往往涉及人類如何創造及使用文字來紀錄日常生活之所需,亦或是「文化」何以能使用「文」與「字」,來描述一切宇宙萬物,進而人類能轉化萬事萬成為文字,是故,世人乃稱文化為文化,吾人時而玩味古人如何造「文化」一詞,乃於近日生活餘暇對於「文化」咬文嚼字品嘗之時,一瞥其「文字化萬物」之寓意,此亦為吾人日常中咬文嚼字之樂趣也!話歸本段落之文首,再銜接回前段落之「點滴體會」,文句間彷彿離了攝影主題,實則……

一言難盡也……

簡言之,簡單地說起來,嘴巴說話,耳聽文字,速度飛快,相互溝通,蓋常人之語言本能,白話多用於日常之訊息傳遞,字數雖多,常人能意會文字似乎是理所當然,輕而易舉。相對而言,訊息於書寫溝通時,讀者藉眼睛辨文認字來產生理解,寫者藉文字來表達思緒,故文字乃稱為跨越時空之溝通工具,對於書寫者來說,能達意就好,省一字則省一力於咬文嚼字,用字錙銖,每多一字,必以達意為前提,故君能識知我本段落所言乎?此即吾人所謂之書寫文言之暢快!簡言之,簡單地說起來,我這樣子寫起來比較不費力,請莫介意,或嫌本段哰叨……

話歸攝影,攝影術源於西元1839年法國,迄今已歷百餘年,近代也被視為是藝術的一環。故論攝影之於藝術,再由藝術之於人文,復而以人文之於文化,乃有前段落文化之於文字。吾人時常玩味「萬物相息」,義大利文藝復興人達文西亦曾在筆記中道:「一切的一切都在一切」……

既然攝影也被視為是藝術的一環,坦白地說,我自己也一直在琢磨著「藝術家」的到底應該如何定位在中華文化底下?看故宮博物院裡的收藏,那已經不是「藝術」兩個字所能包容,而是整個中華文明的精華,許許多多文物的作者都已無法考據。記得我也跟C老師聊過這個問題,那時候所獲得的解答是,中國古代的畫大都是文人畫,畢竟筆墨紙硯是讀書人的專利。在當代,教育普及的副作用是一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人人都是讀書人(不管書讀得好或不好),這也是現在到處都可以看到很多藝廊推銷著無數藝術家們,如此百家爭鳴的局面,我常常問自己,在百年以後,會有多少人還會有人記得當代所曾經發生過的一切?今年適逢辛亥革命成功後的第99個年頭,在台灣還有多少人感念著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相對而言,似乎在百年過後的當代攝影家們,也不過是落花流水,能讓後人記得的人能有幾多?這便又回到了剛剛故宮文物的作者都已無法考據。不論名字會不會傳流下去,作品總是有耕耘就有收穫,有收穫就有機會流傳下去,不管作品會不會被私人或美術館等等收藏,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子孫或是學生會感念起自己曾經有一位先祖或恩師是一個熱衷於攝影術的人,如果這一點能夠做得到,那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註記:Y.S.是我所遇見過一位最謙卑的當代攝影家,逢人便稱呼老師。我隨口答應了他寫篇感想,過了好幾個月,遲遲掛在心頭,今天這塊石頭總算是有了個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