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三人行

Y.S.您好:

算了一算,距上回口頭允諾您的留言轉眼間一晃眼已好幾個月。前信裡所稱的焦頭爛額已告一段落,近日以來則是眾務纏身,時而,對您的承諾,偶剎於腦海中……

這幾天,腦袋裡同時幾件事情繞著轉,而在今天,衝著一份直覺,我感覺著一個氛圍,很適合在此時此刻,藉著寫給您的留言,也助我清理這些時日以來,心神所堆積的塵埃,我當下恰需要張開一面心中濾網,在整理出給您的評議陳言轉化成文字之時,我享受著為文心趣,順著構築文綱裡的思路條理,往往總能讓自己釋放生命過程當中所沾染的無用執著……

慢慢把意識的焦點調整到當日與您在藝廊裡初識時的對話……

這又該從何談起呢?我打開您寄來的作品,紅潤的一張照片現在電腦螢幕之上。坦白說,我自己對於「攝影」這事,於相關技巧層面亦只是略有所學,論不上資格去評價什麼,反倒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汲取自己對於藝術創作的點滴體會……

於此當下,思緒縝密,且恕在下,之乎者也文言以對,儘管吾記取您之懇託,忘了是要我寫份千字文或萬言文,然在吾人寫作之經驗裡,曾親嘗書寫文言之暢快,此既能精簡內文字數,但就將內心所能感觸之萬事萬物,再將這些情感轉換成文字,並兼顧為文之條理,文者,能達意就好,儘管當代在民初中文白話運動以降,時人書寫漸以白話取代文言,要我手寫我口,然,關於「表達」,在下對於內心意識如何運作,乃至如何將感覺藉由文字又當如何用字遣詞,頗有諸多領會,而其中之領會,亦往往涉及人類如何創造及使用文字來紀錄日常生活之所需,亦或是「文化」何以能使用「文」與「字」,來描述一切宇宙萬物,進而人類能轉化萬事萬成為文字,是故,世人乃稱文化為文化,吾人時而玩味古人如何造「文化」一詞,乃於近日生活餘暇對於「文化」咬文嚼字品嘗之時,一瞥其「文字化萬物」之寓意,此亦為吾人日常中咬文嚼字之樂趣也!話歸本段落之文首,再銜接回前段落之「點滴體會」,文句間彷彿離了攝影主題,實則……

一言難盡也……

簡言之,簡單地說起來,嘴巴說話,耳聽文字,速度飛快,相互溝通,蓋常人之語言本能,白話多用於日常之訊息傳遞,字數雖多,常人能意會文字似乎是理所當然,輕而易舉。相對而言,訊息於書寫溝通時,讀者藉眼睛辨文認字來產生理解,寫者藉文字來表達思緒,故文字乃稱為跨越時空之溝通工具,對於書寫者來說,能達意就好,省一字則省一力於咬文嚼字,用字錙銖,每多一字,必以達意為前提,故君能識知我本段落所言乎?此即吾人所謂之書寫文言之暢快!簡言之,簡單地說起來,我這樣子寫起來比較不費力,請莫介意,或嫌本段哰叨……

話歸攝影,攝影術源於西元1839年法國,迄今已歷百餘年,近代也被視為是藝術的一環。故論攝影之於藝術,再由藝術之於人文,復而以人文之於文化,乃有前段落文化之於文字。吾人時常玩味「萬物相息」,義大利文藝復興人達文西亦曾在筆記中道:「一切的一切都在一切」……

既然攝影也被視為是藝術的一環,坦白地說,我自己也一直在琢磨著「藝術家」的到底應該如何定位在中華文化底下?看故宮博物院裡的收藏,那已經不是「藝術」兩個字所能包容,而是整個中華文明的精華,許許多多文物的作者都已無法考據。記得我也跟C老師聊過這個問題,那時候所獲得的解答是,中國古代的畫大都是文人畫,畢竟筆墨紙硯是讀書人的專利。在當代,教育普及的副作用是一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人人都是讀書人(不管書讀得好或不好),這也是現在到處都可以看到很多藝廊推銷著無數藝術家們,如此百家爭鳴的局面,我常常問自己,在百年以後,會有多少人還會有人記得當代所曾經發生過的一切?今年適逢辛亥革命成功後的第99個年頭,在台灣還有多少人感念著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相對而言,似乎在百年過後的當代攝影家們,也不過是落花流水,能讓後人記得的人能有幾多?這便又回到了剛剛故宮文物的作者都已無法考據。不論名字會不會傳流下去,作品總是有耕耘就有收穫,有收穫就有機會流傳下去,不管作品會不會被私人或美術館等等收藏,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子孫或是學生會感念起自己曾經有一位先祖或恩師是一個熱衷於攝影術的人,如果這一點能夠做得到,那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註記:Y.S.是我所遇見過一位最謙卑的當代攝影家,逢人便稱呼老師。我隨口答應了他寫篇感想,過了好幾個月,遲遲掛在心頭,今天這塊石頭總算是有了個著落。

2009年11月3日

悟空十二

敬獻給您:

近日,開始了手拉胚的學習課程,每入一門專業領域,才發現每一門學問裡頭都有其高深和訣竅之處。

常言有道是教學相長,在師生互動的過程當中,老師把自己歷來的體會和領悟透過言語傾囊傳授,使我得以漸漸掌握手腦之用力協調,進而養成習慣,自然而然能練出巧手。

由於在下所涉略之領域較為寬廣,而在此學習手拉胚製作的過程當中,也能同時對其他領域之觸類旁通,有所新的領悟,在我們一面談論手拉胚的課題之同時,也偶會聊入其他看似無關之領域,於是,我們也交換對工作、教育、文化、商業、政治、兩岸、全球、趨勢、人生、宗教、哲學、藝術、攝影、音樂、待人、接物、靈修、養生、武術、乃至預防醫學、甚或是硬梆梆如程式設計的認知和心得……

不論學習哪一們學問或技術,奠定良好扎實的基礎都是最為根本之緊要,基礎沒有打好,自然也不可能走得長遠!

昨天,第四堂課,我學會更深入的「定中心」,也就是在旋轉的圓盤上,把胚土掌握好;對我來說,也算是一種禪定的深行,務使能與手中的土,合而為一。

後來,老師才告訴我,當天的土長度有比前幾次的稍長,我說我沒有感覺出來,老師說沒有感覺好,我們用的是較硬的土,如此未來遇到要製作大型作品時,可改用較軟的土,就不會那麼費力。

巧妙的是,我們本來在老師所規劃的進度是,在當天那三、四個鐘頭的時間裡,做十個「定中心」,然後差不多就可以做出我的第一個可以拿來燒的碗,前面三堂課下來,我慢慢地深入明白了陶瓷器皿每個階段所需的製作過程、也好奇在遠古文明初期乃至近代還沒有自動機械時的人是怎麼製作出博物館裡的生活用具。

繼續回到我對「定中心」更深入的體會。我可以明白老師循序漸進的用意,而在我明白之前,我對手上這塊土的摸索則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胚土下盤的均整安定。

為了不讓下盤的土晃得那麼厲害,我努力讓身體更能保持靜定,好推得動下盤的土。也就在此時的某個瞬間,我的下丹田痛了起來,這自然是太久沒有用腹肌運動所造成的疼動,於是,便放下手邊的土,當日的實作也告了個段落,我們也繼續任彼此間的話題,順著教學的互動,觸類旁通,交換彼此當下對各個事物的領略。而也在談話的同時,我也開始一面放鬆肢體,任其順著身體自己的本能運動,而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在這自我調理的過程中,慢慢地這下丹田的疼痛也自然地順著經絡的氣脈,使得中丹田的膻中穴也同步共振而痛了起來。我們還是一面地交談,而我也覺察到我的肢體,竟然自己開始做起了已經有二十幾年沒有再練習過的合氣道基本腰部伸展動作。到了最後,這又痛回了稍早為了「定中心」於手腕所要保持靜定的陽谷穴!

上禮拜下課以後,我其實就曾用四言記錄下當天下課後所經歷的感動。剛剛我又把記錄在其中的iPhone拿了出來,重讀過一次,又加了幾個字句,記錄總結這段時間以來對生命所感受的領悟:

悟空行空,十載又二,
再體行深,三言難盡。
六根覺靈,渺乎微無;
聖靈佛性,東西皆然。
層層次次,環環相扣,
觸類旁通,條理分明,
清澈晶瑩,精實閃爍,
輕盈灑脫,如如不動,
心領神會,息息相遞,
性性覺本,靈靈歸真,
人人真誠,物物生靈,
性靈交感,萬靈皆一。

赴東行者
歲次己丑年九月十七/2009/11/3(二)
12:44:24

2008年7月14日

舞台

時而有人把人生喻為舞台,所以說:「在人生這個舞台上……」

且在數十載的人生歲月裡,人們也需要舞台,如果沒有適合自己揮灑人生的舞台,那就需要尋找舞台;尋尋覓覓,如果還是找不到舞台,不如就邀大家一起搭建一個舞台。

俗話說:「創業惟艱,守城不易」,搭造舞台,或許只是一個時間長短的問題,時機成熟了,水到渠成是自然地;經營舞台,則又是一門更高智慧的課題……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台外有台,唯能有如此深刻的人生覺悟,人就熱鬧了,天就開了,雲就散了,路也清楚了,台就更寬廣了;台更台了,台入灣了,台灣已經夠紛擾的啦,誰能多給這片土地多灌溉一些平安祥和的滋養?從台灣之於世界,感念宇宙之浩瀚,人益顯得微眇,人生一世,所為何求?

生於台灣,有人哀怨,有人稱幸,見仁見智,折衷言之,彷彿在不幸中蘊藏大幸。天地生養萬物,需日月風雨交替滋潤,始能穫有豐收。從台灣之於世界,祇需敞開心胸,一步一屢,藝術何來國界?We are the world.


Eastwalker, ○八年七月AAU校友聚會而發所感¶
P.S. 本文亦同發表於舊金山藝術大學台灣校友會交流論壇

2008年7月6日

素未謀面的信任

Dear S.C.,

展信愉快!得知你排除萬難返台參加聚會,內心深受觸動。In deed, I did not expect oversea fellows attending these events when I sending out the informing letter.

其實,我也很難預料會有多少與你同科系的同學將出席十月聚會,儘管我知道有滿大群的同學們分布在幾間國內業界屬一屬二的公司服務,但我個人也不太認識這些同學,只是恰有耳聞。但若你不避諱我幫你做宣傳,成為活動企劃的一部份,或許能於發佈十月活動資訊時,也把你返台交流的訊息順道加入,相信這必然能為該次的聚會增色不少,也要再次感謝您的熱情參與!

Yes, I remember S. She participated the 1999 exhibition. 只是,就像我昨天參加的一個Macintosh網聚聯誼,我不是主辦人,純為參與活動的與會者,沒有很積極去凸顯自己的存在,但也從不同的主客經驗裡,著實讓我反芻探尋著、企圖能醞釀一種讓人們自然敞開彼此心防的元素,就像我和你一樣,雖然素未謀面,但在收到你回信時的當下,我已然感受到你所散發出的信任。

Best Regards,

Eastwalker

2008年7月4日

盡興;Completed

Dear J,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此傳承千古金言,道盡昨日一會之喜,臨別之際,見汝仍牽掛同行幼子,縱然胸有千言欲訴,但終究天下無不散之宴席,故今書此信,吾願能一吐盡興之情也。

今日起床以後,腦海仍迴盪昨日情景與話題,思憶起相識以來之種種,昨日、今日、明日,終不可得也。是苦也好,是樂也罷,盡是生命當下的情感經驗;此時、此刻,我回到寫信的這個當下,同時也感念因有妳而我也學會如何活在當下、如何知行合一。

如果沒有其他現實考量,暢言至深夜乃又黎明,也是可能!What a fantastic possibility!

At this moment, I'm sitting at Barista Coffee near Taipei Main Station, and enjoying my freedom of being. 手邊是昨天在圖書館借的胡適《四十自述》,不知怎麼著,於此當下,若要選擇讀書或寫信,當此興致仍存之時,我放下了手邊的書本,想再把一件牽掛的事情做完。And, I remembered how many things that I have completed today.

「小孩順父母心意之好或不好」,妳提起的問題,於起床後直縈繞在我的思緒,記得以前曾讀過一篇報紙的方塊文章探討到該如何取得這類的平衡……

(剛才,身旁有一對中年男女大聲地嚷嚷著,我寫信的思緒有些受到干擾,好是一陣不舒適的感覺。)

難得過了三五分鐘後,我找回原來的書寫心情,以接續先前的段落。

不管那篇文章裡寫得如何,我此刻能想起的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妳那對寶貝的男女雙胞,怎麼說你們必然會竭力送他們進美國的大學唸書,我記得我大學時曾在 Sac State 修過一堂 Critical Thinking,as long as you and M's beings are teaching them how to be a valuable person. They will always be themselves anyway.

事有輕重緩急,慢慢地,我才懂得學會箇中的「急重緩輕」。

《心經》是佛教裡最簡短的一篇經文,在這篇經文裡,卻蘊藏著無限的佛陀所傳承的智慧;書寫此信的當下,我的腦海閃過難以數計的起心動念,而我也只揀下值得記錄的部份,企圖透過最簡短的文字,表達最博大的精神傳承。

在本文裡,表面上看起來宛如與妳天南地北,每個段落與段落之間沒有什麼顯著的邏輯關連,尤其如果是第三人讀起這封寫給妳的信。Think of this as a sharing, I believe that people will get to learn the experiences between us. 不知道妳有沒有瞧出我在此中所想表達的「用心」、「不刻意」、與「自然而然」的這種隨興鋪陳與潛在邏輯,超越交融的理性與感性?而前面這三個括弧裡的九個字所代表的,正是我最近生活的心靈寫照,謹此分享。

In my blogging experiences, I learned to capture my thinking into text, without choosing them have to be in English or 中文。As you said, 這次的返台之行,宛如一趟尋根之旅。我在無意中發現自己,有時候會用英文思考,有時候卻是用中文在思考。

在我所受過的東西方教育裡,他們是如此地截然不同,總結地說來,我只能讚嘆造物主是如此地博大精微,and it's so interesting to learn the differences in between.

學會不抱怨所經驗中的生活疑難,警醒自己所曾經歷的年少輕狂,這是為什麼會有局部的段落與文字,被記錄了下來,但卻又被槓了起來……,這該就是孔老夫子所說過的「不越矩」吧!

尋根,對台灣人來說,的確不容易,倘以客觀的外國人來看台灣人,就真能旁觀者清嗎?畢竟有些事情沒有親身去經歷,很難去化解許多內在的衝突,就像我也不太容易去想像妳這對寶貝中美混血子女所能經驗的族群認同與矛盾!?Who am I as a possibility? 從某個層面來看,他們這樣的地球公民,其實也最容易丟下種族的包袱,回歸到為人處世的根本,至於未來會情歸何處,終究還是以愛為家,你們不就也是這樣?

「化」這個中文字,我來到恩師門下學習,才懂得如何去身體力行,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懂得如何去化解自己與他人的災厄,這世界必將是無限美好!

懂得安排自己的時間,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尤其是身處在人類群居共存的社會,我們往往很容易心隨境轉,而不知道如何去轉化外境, and let it be;記得在近幾個月,我才深刻地領悟出一個道理——儘可能把時間花費在死後還會留存在這個世界的事物上。

「正、反、合、逆、反推」,簡單的幾個字,我可以寫上一大篇文章,來探討如何思考、思惟、與其間的差異。然則,一言難盡字精義,這世界的很多事物,總是需將心比心,才不難推衍理悟出事物的來龍始末。在順從與自主之間,自然能夠找到其中的平衡點。

於此當下,我正在寫信給你,也宛似寫給每一個人。我發現自我慢慢地消失了,人變得更包容了,也許你今天無法完全看懂我所想要表達的全部,慢慢來吧,生命不能揠苗助長。如果你有看懂我今天所寫的,不知您會否問起,為什麼一開始時,我是寫「吾願能一吐能盡興之情也」?我與吾有何不同哉?This is why we need to learn how classical Chinese evolving into 白話文。人若不知根本,將怎如何創新?

書及此,吾方感至盡興,乃歇筆,孰知我心?這時候,我竟才感覺到肚子餓了……

盡者,永別無憾也哉。

Eastwalker @ 7/3, 19:57:35 于台北館前路, not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2008 - 1971 ≒ 37 + 2(虛) < 40

2008年6月7日

若不是因為所以

Dear 小 J,

這麼多「若不是」,宛如冥冥中的安排。其實,我甚至覺得當初的那場火也是一個安排。

若不是那場火,我不會停下來休息、流浪了一段時間;
若不是那場火,我不會停下來去尋找我的人生意義與方向;
若不是那場火,我不知道會不會遇見我的恩師;
若不是恩師的幫忙,我很難想像現在的我會在做什麼?結婚就更甭提了……

那一場火,讓我的人生拐了另一個大彎。剛才才看完 Pixar 的動畫電影 Cars,覺得自己的際遇跟故事的主角很像。目前的主流社會價值似乎只有輸贏,故事的主人翁本來以為的未來人生,就是去贏得生平的第一場競賽。命運把他引進了另外一個世界,而這看似意外的際遇重新塑造了他的價值觀。以前在美國留學的時候,我去上了一個成長的課程,那也是我人生中更早的一個大彎,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的價值觀就已經不是建立在外在所看到的名利,而是回歸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去圓滿自己的存在價值與生命。

也因為這類的「若不是」,我往往把「因」看得比「果」還重要,同時更期盼自己去扮演「因」的角色,但願這世界曾經因為我的存在而將更為美麗……

不知道你現在在哪裡?除了投身於單車運動外,還在做些什麼?

我在遇到恩師以後,跟同學一起錄製了一張音樂專輯,希望能夠當成一個媒介,把恩師的願力傳播出去。這專輯並沒有依循主流業界的流通發行方法,而是讓這個「因」隨「緣」去自然地牽引,就像我們因為這次的網路選拔活動而又重新相遇……

今年的3/6,Apple發表了 iPhone 軟體開發套件,我於是從那時起也開始投入於 iPhone 的軟體開發,本來希望能夠趕在6/9,也就是下週二 iPhone App Store 開張前,能夠寫出我想要寫的軟體。雖然以前在美國有主修過一年的 Computer Science,但經過這幾個月研究下來,才又重新經驗以往開發軟體過程的那種苦樂交集……

在還沒看 Cars 以前,我曾聽人說過這片子不好看,但以我對 Pixar 的歷來認知,他們的作品一定都有一個訊息要傳遞給觀眾,所以,能不能看出其中的訊息就見人見智了,於是,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到後來,就變成去比比看誰的人氣比較旺,這也是時下民主社會所顯現出的常態。其實,不論世界怎麼演變,管他是什麼制度,到頭來還是要回歸到為人最基本的廣結善緣。很高興我們又碰在一起,所以,不管這投票結果的輸贏,由於這選拔活動所引動的人際連結,該是比其中的輸贏要更來得珍貴的吧!


Best,

– T.

2008年1月3日

序—寫給自己

自去年五月【Creativity Zen Espresso | 創意心法】寫下句點以來,其間所養成的寫作習慣,時而蠢蠢欲動。無意中愛上了寫下自己的思緒,除因為有助於抒發情感,記錄心得,同時也能夠引導自己,攤開記憶,貫穿掩埋在潛意識下的似知非知,解析事物的來去始末。

近日,又屆年歲交替,有感於歲月無情,雖說年未半百,來日值惜。現代人生活忙碌,人隨境遷離合,徒嘆歲月無情,未免消極任憑時光流逝?

有道是與朋友交,隨緣聚散,其淡如水,有朝一別,各奔前程,後會有期,不知何日?再過十年二十,或漸有白帖紛至,是故,儘管逝者難追,實則明日未至,拜今日網路通訊發達,未能善加利用,聯繫友誼,豈非可惜!故日前乃興此一念,遂將此寫作的習慣,轉化為與友筆會神交,何樂而不為也?至於友人能否回信,順其自然,但不強求。試問如何判斷孰值以友相待?何為益友?子云:友直、友諒、友多聞也!

遊走社會,人心不古,或有攸關利害事者,爾虞我詐,難能敞心交談,無有戒心,如此知己何求?Bletterlog,取此因網路科技而生之Blog新字,加入書信(letter)公諸於Blog之意,遂得其名。私人書信,公開人人能讀,本來自己頗感掙扎。試問,書信私下往來即可,何須如此標新立異?思索近日人際應對心得,今日人類縱有各種便利科技,號稱能助人縮短彼此距離,但問現世人際間之衝突對立,又是所從何來?音樂藉琴而發聲,但聲非其琴,語文藉載具傳意,但意非其具。俗語云,「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唯有「日久能見人心!」尚且拭目以待。

當我仍藉由書寫本文以釐清思緒,試圖一探公開與否的掙扎根源,明辨其中的是非輕重之時,某個瞬間,答案自現:縱然是公諸於世,若不道其人,僅分享其事,人們總能夠從故事中引為己鑑,那麼但說何妨!況且自從撰寫【Creativity Zen Espresso | 創意心法】以來,時而以其中文章,作為與朋友分享、溝通、互勉的工具,但願此【Bletterlog | 網信誌】,同樣能有其異曲同工之效!¶